科技日报记者 王迎霞 通讯员 康玉 一个刚刚在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的在孵企业项目,很快就获得国内头部手机厂商的青睐,实现了从原创技术到市场应用的快速转化。在近日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全国赛上,宁夏旷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晋级总决赛,斩获优秀企业奖。这是宁夏项目首次入围该赛事的全国赛并获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这正是宁夏科技企业孵化器赋能企业成长、加速成果落地的生动缩影。长期以来,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始终是宁夏初创科技企业发展路上的绊脚石。如何破题?宁夏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载体,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服务升级为企业量身打造“转化助推器”,推动科技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让孵化器升级为成果转化“中枢” “企业迎来高光时刻,我们作为它的孵化载体,无疑是最为振奋的。”宁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负责人全晓虎说。 宁夏旷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电磁测量技术产业化的初创企业。此次参赛项目“基于光控等离子体散射技术的通信设备天线电磁特性快速测量设备”,解决了多次反射干扰消除、极化特性精确测量及感应近场测量等行业难题。目前,该项目已成功交付国内头部手机厂商,并在验收评价中获得“优秀”等级。 在宁夏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主任荀晓赟看来,宁夏初创企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实现创新突破,不仅是企业自身技术实力与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更彰显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培育优质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显著成效。 曾经,初创企业手握技术成果却缺场地、缺资金、缺市场资源,不少创新想法困于实验室、止步于图纸,难以真正走向产业一线。面对这一情况,科技企业孵化器应时而生。宁夏落实支持政策,提升服务标准,优化人才培育,让孵化器从企业成长“摇篮”一步步升级为成果转化“中枢”。 “入驻宁夏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后,我觉得创业氛围特别好,很适合小微企业发展。”广煜医药科技(宁夏)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娜告诉记者,该中心不但帮助企业申请科技创新券补贴房租,还推荐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接触全国优质资源。今年,企业在公共会议室免费开展商务对接20余次,形成订单40余项,节约了运营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打造“三全”专业孵化服务 有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资源托举与全周期培育,企业发展逐渐驶入“快车道”。“十四五”期间,宁夏共培育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0家、众创空间85家,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29%、21.4%,为小微科技企业提供了成长沃土。截至2024年底,全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2354家,在孵企业总收入75.1258亿元。 宁夏鸿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功能性肥料研发、生产及销售的科技型企业。作为宁夏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在孵企业,它仅用两年半时间就实现跨越式成长。企业成功拓展13个国内合作团队与1个海外团队,设立1个海外研究机构菲律宾营养肥研究中心,与黑龙江供销社、北大荒集团、河南粮投、汾酒集团等多家大型国有企业及菲律宾农业部形成稳定合作,市场份额稳步攀升。 如何让科技企业孵化器始终发挥“培养皿”作用?10月16日,宁夏科技厅制定并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荀晓赟说:“新办法把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分为基础级、跃升级及离岸孵化器的‘金字塔’形结构,将进一步引导其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记者注意到,宁夏对通过认定的孵化器每两年开展一次绩效评价,并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奖补。绩效评价围绕孵化器的服务能力、孵化绩效、可持续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奖补资金主要用于提升孵化器服务设施水平及团队建设,增强孵化服务能力。 “未来,我们将以‘十五五’规划为指导,打造‘三全’专业孵化服务。”宁夏科技厅高新技术处处长杨芳介绍,根据“三全”专业孵化服务,宁夏将全面整合政策、技术、资金、人才要素,集成全要素扶持保障;加快构建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落地的生态闭环,形成全周期孵化链条;提供创业指导、企业管理、技术经理服务,聚合全方位孵化服务,形成主体多元、类型多样、业态丰富的孵化新生态。 责任编辑:聂慧敏
【科技新名片】 “十四五”以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围绕“IT+BT+MT”交叉融合战略,牵头新建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脑认知与类脑智能等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深圳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两大深圳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国内首个先进电子封装材料“理化—检测—中试—验证”全闭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 该院在抢占科技制高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硕果累累:研制世界首台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首次实现二氧化碳还原成葡萄糖和脂肪酸、成功研制我国首款横跨150℃超宽温域铝基锂电池等。
◎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 龚国平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广东省科技厅以钉钉子精神深化科技领域改革攻坚,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十四五”期间,广东确立了“1+1+X”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思路,制定《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提出40余项突破性、首创性规定,以立法引领和保障科技体制改革,巩固改革制度成果;出台《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的意见》,围绕“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提出21条任务举措以及N项配套措施,形成广东科技创新领域提纲挈领、总揽全局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印发广东省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实施方案,围绕构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新体系等6大方面系统谋划全省科技体制改革总体任务。 通过体系化设计和任务推进,广东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地方基础研究十年计划,率先探索央地联动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率先面向全省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等先行先试改革探索,率先开展使命导向的科技计划绩效评价等重大改革,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具体看,一是构建符合基础研究发展规律的制度体系,有力支撑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产出。明确省级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基础研究的比例不低于1/3的保障机制,建成以实验室体系为底座的基础研究重大平台,优化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全方位资助体系,探索“首席科学家+板块委托”的有组织基础研究,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喷涌而出,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中,广东连续四年在“知识创造”指标上居第二位,量子纠错新方案、天气预报人工智能大模型入选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二是深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广东实践,有力支撑产业技术自主可控。聚焦产业发展“锻长板、补短板、促转型、育未来”的战略任务,创新“谁被卡谁出题”选题机制,试点央地联动实施攻关新模式,因地制宜采取业主制、揭榜挂帅等多种组织方式,锻造了一批优势技术。三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制度障碍,有力支撑建设科技产业融合创新高地。将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范围扩大至全省高校院所,明确将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范围扩大至作价投资形成国有股权的单列管理,进一步出台成果转化有关尽职免责认定工作指引,有力解决了职务科技成果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破解相关责任主体后顾之忧。四是健全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系,有力支撑科技企业创新发展。出台科技金融“十五条”,完善创业投资、科技信贷、融资担保等的保障机制,优化省创新创业基金绩效评价办法,实施差异化分类考核和整体效能评价,推动创业投资机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等。目前,广东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数量超4400家,管理基金数量超1.2万只,管理基金规模3.26万亿元。五是优化人才引育用评体制机制,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构建多层次人才引育体系,进一步发挥好指挥棒作用,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改革,建立与人才发展阶段、工作性质和岗位需求相匹配的评价标准。比如,支持深圳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在竞争性领域构建“企业认可、市场评价、政府支持”的人才评价模式,在非竞争性领域授权用人单位自主评价和聘用人才。六是健全对外合作交流机制,有力支撑打造更具全球引领力的“湾区名片”。积极融入国家整体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战略布局,持续深化拓展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国际组织等的科技交流合作,建设6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积极加强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推动科技创新规则衔接,实施粤港姐妹高校“1+1+1”联合资助计划,推动发起“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发起建设一批国际科技组织,大湾区内地9市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全面落地,有力吸引高层次人才落户大湾区。 展望未来,广东省科技厅将认真谋划好广东省新一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工作,支撑引领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是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改革任务部署,真抓实干、掷地有声,切实把改革部署转化为具体举措和实际成效;二是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三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突出重点产业需求导向,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3+N”工作体系,打造一批具有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实践场景,以高质量教育科技人才供给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各省市科技厅网站
自治区政府部门网站
西藏各科研院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