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技打头阵 下好创新先手棋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厅长 赵 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安徽,强调安徽要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在“十四五”时期全国省区市排位中继续往前赶,关键靠创新。安徽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科技打头阵,下好创新先手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了一批诸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滨湖科学城、“科大硅谷”等战略科技力量和高能级平台载体,产出了“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成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4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科技创新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一是建强战略力量,打造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安徽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以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矩阵为抓手,奋力打造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不断夯实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在聚变能源领域,积极探索社会化资本参与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建设,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屡创世界纪录,核聚变工程化应用进程位居国际前列。在深空探测方面,与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全国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建设首个深空探测科学城,成立我国首个深空探测领域国际科技组织——国际深空探测学会。
二是优化攻坚机制,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安徽以科技领域零基预算改革为牵引,汇聚科技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的科技攻关资金,设立省科技创新攻坚专项资金,聚焦产业发展中“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开展科技攻关,既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又推动了政府部门协同工作。近两年,攻坚方向进一步聚焦,单个项目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政府资金撬动能力提升至1∶5。在攻坚机制推动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领跑全球,高温合金叶片等一批新技术和新产品打破国外垄断,每年都有重大科技成果入选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三是打通转化路径,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安徽始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畅通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坚持改革先行,出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配套制定了48项“激励+松绑+免责”政策,构建较为完善的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实施成果赋权改革,在全省100多家单位推广“赋权+转让+约定收益”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截至目前,已赋权职务科技成果1846项,成果估值约8.12亿元。高标准建设“科大硅谷”,吸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全球校友会资源,累计集聚科技型企业和科创服务机构超7000家,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达到7万余名。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累计交易额达2296.8亿元。
四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安徽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全省企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研发机构、有效发明专利占全社会比重均超过80%。坚持在“提质”上发力,大力推动项目、平台、资金、人才、奖励等资源向企业倾斜,实施规上重点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活动和无研发机构“两清零”行动,打通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到企业绿色通道,支持高校教师到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成果转化。“十四五”以来,安徽新增境内上市公司62家,总数达186家,居全国第7位。坚持科技领军企业和中小企业两手抓:一手抓科技领军企业,出台推动科技领军企业发展的政策,培育科技领军企业22家,支持其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省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一手抓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提质、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专精特新企业壮大、独角兽企业跃升等行动,完善梯次培育机制。目前,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独角兽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居全国第5、第6、第8位。
五是强化金融赋能,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安徽坚持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机制,以建设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为抓手,在投资、贷款、保险等领域打出“组合拳”,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构建全生命周期“基金丛林”,聚焦科创企业不同成长阶段融资需求,构建多方出资,天使、风投、创投等全覆盖的基金体系,组建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下设16只母基金,其中4只天使母子基金总规模超150亿元。截至今年8月底,天使母基金累计设立子基金47只,支持一大批项目“落地生根”。首创“贷投批量联动”模式,多元化融资方案支持核聚变应用和“共同成长计划”入选全国科创金融改革案例。
展望“十五五”,安徽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动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具体路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奋力在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发现、发展新理念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不断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提供强劲动能,为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各省市科技厅网站
自治区政府部门网站
西藏各科研院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