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 (记者颉满斌 通讯员余若怡)记者3月17日从兰州大学获悉,该校资源环境学院牟翠翠教授团队在热融湖塘甲烷释放温度敏感性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揭示热融湖塘排水减缓了甲烷释放对升温的响应。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多年冻土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多年冻土退化导致原本封存的有机碳分解,向大气释放大量温室气体,进一步加速全球变暖。当前,多年冻土退化剧烈,加速了热融湖塘的形成、扩张以及排水。 “热融湖塘排水事件会通过影响氧化还原环境、碳可利用性、植被类型及微生物群落等,改变热融湖塘甲烷排放过程。”牟翠翠介绍。但此前学界对热融湖塘排水事件对甲烷释放的影响程度知之甚少,且不清楚排水湖塘甲烷释放的温度敏感性及其驱动机制。这极大地阻碍了学界对多年冻土碳与气候反馈的准确评估。 针对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在野外钻取了受青藏高原排水影响的热融湖塘深层沉积物岩芯,结合室内厌氧升温控制实验,发现受排水影响的湖塘表层沉积物(0—30cm)的甲烷累积释放量占整个沉积物岩芯释放总量的97%,其甲烷释放的温度敏感性是深层(>30cm)的2倍至4倍。研究表明,与未受排水影响的热融湖塘相比,受排水影响的湖塘甲烷释放温度敏感性降低了约56%,这表明,青藏高原热融湖塘排水减缓了甲烷释放对升温的响应。 此外,团队还结合沉积物理化性质、碳组分及微生物属性等指标,发现了微生物群落和底物可利用性是排水湖塘甲烷释放及温度敏感性变化的主控因素。 该研究首次量化了热融湖塘排水对温室气体释放的调控效应,为评估多年冻土碳循环与气候变化反馈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本报记者 马爱平 “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连续‘双增长’,人工林面积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全世界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近日,国家林草局办公室主任郝育军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日前,《2024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发布。该公报显示,2024年,我国完成营造林444.6万公顷,种草改良322.4万公顷,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78.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超25%,森林蓄积量超200亿立方米。 在这份“生态答卷”中,“科技”成为贯穿始终的关键词。从“云端植树”到“机械治沙”,从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到碳汇智慧核算,科技创新正在重塑国土绿化的生态“方程式”。 全民义务植树成果显著 近年来,北京市的“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成果显著,成为我国全民绿化的缩影。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沙海江说:北京市127个“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实现全年线上预约,市民不仅可以线下植树,还能通过8大类47种方式植树尽责。“比如,市民在自家庭院、屋顶、墙体等绿化3平方米,即可折算义务植树3株;开展‘庭院一棵树’建设和阳台绿化1平方米,也可以折算义务植树3株,方便市民‘不出家门尽义务、方寸之间添新绿’。”沙海江说。 自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开展以来,北京已有超过1.1亿人次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其中,植树2.2亿株。从1980年到2024年底,北京市森林覆盖率由12.83%提高到44.95%。“首都市民用自己的双手,为河山添锦绣,为京华绘丹青。”沙海江说。 国家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司司长张利明说,2024年,全国累计发布各类“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活动6.1万个,建成义务植树基地2600余个,中央和国家机关9.3万名干部职工完成义务植树38.5万株。 据了解,如今的义务植树活动,更加注重全民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国家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司副司长刘丽莉说,接下来,他们将紧密服务国家战略,大力开展“我为三北种棵树”活动,通过线下义务植树、线上捐款捐物、认种认养等方式,筑牢祖国绿色长城。 “三北”工程迈出坚实步伐 绿意蔓延处,黄沙止步。 作为我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内蒙古担负着国家“三北”工程六期沙化土地治理60%的任务量。 不久前,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交会处的九棵树防沙治沙项目区,一排排绿色的草方格映入眼帘,百余辆机械设备排列整齐,现场建设者们正忙碌作业。随着一声“开工”,内蒙古阿拉善盟2025年“三北”工程六期防沙治沙项目暨三大沙漠林草锁边带“合龙”战正式打响。 记者了解到,2025年,内蒙古计划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000万亩以上。 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副局长陈永泉说,当地通过创新工程融合机制,一体化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建设,探索推广“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立体化发展模式,实现了增绿、增能、增收多赢。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推进防沙治沙工程机械化,使机械治沙覆盖率达到50%以上。”陈永泉说。 《2024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去年我国全年治理沙化土地278.3万公顷。 “‘三北’工程攻坚战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全年安排中央资金320亿元,沙漠化治理面积超380万公顷。中央企业积极参与工程建设,水利部门向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区补充林草生态用水2亿多立方米。东部歼灭战区绿进沙退势头明显加快,中部攻坚战区联防联治格局基本形成,西部阻击战区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绿色防护带初步形成。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战果丰硕。”张利明说。
【信息集装箱】 科技日报讯 (记者罗云鹏)记者3月17日获悉,深圳国资国企百个科技创新应用场景首批发布及签约仪式日前在深圳机场举行。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构建“市属国企搭台、科技企业攻关、地方政府护航、金融资本赋能”的产业联动生态,为新技术、新产品在深圳的“开花结果”提供试验场。 发布会上,深圳市国资委发布了15家市属企业的3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涵盖交通、能源、建筑、民生等多个领域。 签约仪式上,20个成熟度高的应用场景成功签约,包括深圳市能源集团、燃气集团携手华为、腾讯签订“基于气象大模型的功率预测系统研发项目”“AI+智能管网巡查巡检项目”等协议;该市机场集团、深业集团、巴士集团分别与普渡科技、肯綮科技、商汤科技等企业就机场自动驾驶代步机器人项目、智能康养项目、自动驾驶公交车项目开展合作;该市地铁集团则与埃博瑞等中小微科技企业达成“轨道快速检测模块开发及状态感知技术应用”项目合作。 长期以来,深圳市国资委大力构建“科技园区+科技金融+人才服务+场景应用+平台支撑”创新综合生态服务体系,打造出未来机场、数字地铁、公交数字化、智慧燃气、智慧水务、智慧园区等一批数字化创新应用场景。 深圳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深圳市国资委将把整个国资系统作为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场,全面梳理和充分开发可能的应用场景,分批次打造100个相关应用场景,覆盖全部市属国企。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深圳市国资委累计建设运营70个科技园区,建筑面积2355万平方米,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市场价70%的优质低价产业空间。同时,深圳市国资委还打造了涵盖科技保险、证券、基金、创投、担保、金融租赁、要素交易等业务的全链条全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更多科技创新应用场景落地。
各省市科技厅网站
自治区政府部门网站
西藏各科研院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