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科技动态

“成果找企业”变为“企业抢成果” ——黑龙江创新农业科技转化机制

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sti.xizang.gov.cn 2025年08月04日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本报记者 朱 虹

近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举行的一场竞价会引起关注。经过4家企业激烈竞价,该院克山分院自主研发的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克豆91”的生产经营权最终以3155万元成交,较800万元初始估值溢价2355万元,创下我国大豆单品种科技成果转化金额新高。

这并非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首次刷新纪录。此前,大豆品种“绥农148”的生产经营权以1155万元的成交价创下省内纪录,标志着该省农业科技转化从“百万级”迈入“千万级”时代。

溢价的背后,是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的创新。

2016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打破传统“点对点”转化模式,出资成立了黑龙江省龙科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该中心通过搭建线上交易平台并配套线下竞价机制,将待转化成果每周向全国企业推送。

“过去是成果找企业,现在是企业抢成果。”该中心负责人赵杨介绍,截至目前,中心已举办4场竞价活动,推动一批成果实现市场价值跃升,转化溢价总额突破4000万元。数据显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十四五”期间已累计实施成果转化1.26万项,到账资金7.1亿元。

“这得益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三大支撑体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成果产业处副处长吴宏达介绍,线上交易平台实现全国企业资源对接,信息对接平台建立包含600余项成果的“供给库”与500项需求的“企业库”,而分布在全省的10个新优品种示范基地则成为“田间展厅”。

青岛清原种子科学有限公司就借助这一体系找到了合作机遇。通过基地实地考察,该集团看中该院高油、高产、耐盐碱大豆品种“黑农531”的市场潜力。因此,企业通过效益捆绑实现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深度合作,并在黑龙江注册全资子公司。

此外,黑龙江“科研人员驻点企业”模式,也让龙江大地焕发新活力。绥化市福仁合作社用上了高效的鲜食玉米收获机。这款农机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派驻到企业的科技总师叶彤团队与重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解决了鲜食玉米收获效率低、损耗高的产业痛点。其关键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机械在鲜食玉米收获领域的长期垄断。目前该专利转化金额已超千万元。

叶彤团队与重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并非孤例。在黑龙江省科技厅推动下,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已选派35名科技总师常驻生产一线,并先后成立16家产业技术研究院,累计向种企转化品种337项次,创造产值超140亿元。该院还组建了13个地市科技服务团,让科研人员将最适品种和最优技术直接带入52个县区。科研人员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和生态特点“把脉开方”,实施科技包联和增粮行动。

从实验室到黑土地,黑龙江正以市场化机制改革激活农业科技潜能,谱写农业现代化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