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推动设施农业提质升级
◎何 勇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蔬菜应急保供基地建设,实施大中城市周边现代设施农业更新工程。此前,《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与《现代设施畜牧建设专项实施方案(2023—2030年)》相继发布,对全国设施农业的区域布局、装备升级、技术路径等作出系统部署,推动了我国设施农业在种植、养殖、水产等领域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但与此同时,我国设施农业高端装备和控制系统通用化率不高、多因子协同调控能力不足、系统化数据积累滞后等问题仍然存在,管理机制滞后、产业协同不足等深层挑战亟待破解。这些因素都成为制约设施农业提质升级的瓶颈,也反映出当前阶段转型发展的复杂性与迫切性。为此,需从政策引导、技术攻关、机制优化、服务支撑等方面协同发力,为推动农业强国建设、保障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设施农业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
我国设施农业正加快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集成化、高效化跃升,已在种植、养殖、水产等主要领域初步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
一是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在设施种植中,低功耗传感器、环境监测网络与智能控制系统的广泛应用,实现了对温湿光气等环境因子的精准调控,为果蔬、花卉等经济作物创造了稳定适宜的生长环境,显著提升了作物品质和产量稳定性。在设施养殖方面,智能监测系统已覆盖从种猪选育、日常监测到疫病预警的全生长周期管理,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和疫病传播风险。在水产领域,10万吨级智能工船“国信1号”的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智能化深远海养殖迈出关键一步。
二是系统协同能力持续增强。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向设施农业融合,推动设施农业从单点自动化向全流程智能化升级。当前,智能环控、水肥一体化、无人巡检、智能投喂等技术集成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从环境感知、分析判断到自主决策,逐步构建了农业生产全过程“感—知—控—用”的闭环体系。江苏、浙江等多地已建成“智慧温室”平台系统,实现了对病虫害、水肥状态等要素的一屏可视和远程管理,显著提升了农业管理效率与风险响应能力。同时,设施农业的数字平台也在逐步延伸至后端加工、市场流通等环节,为产销精准对接、产品溯源管理、消费者信任构建提供了坚实支撑。
设施农业发展仍存制约因素
尽管设施农业智能化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核心装备自主研发、数据积累与算法融合、设施标准化体系等方面仍存在制约因素。
一是核心装备与系统集成度仍显不足。当前,设施农业在种植环节仍以中小型温室为主,高性能连栋温室占比较低;部分养殖控制模块对进口依赖度较高,系统集成度与协同性不足;设施渔业中,传感网络与行为识别系统尚未形成高效联动,算法与装备的适配性仍有待提升。
二是应用成本高、服务体系不健全。部分地区存在智能装备购置成本高、运维不便、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致使部分农户“用不起”“用不好”。部分企业在系统建设中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设备、轻模型”的倾向,尚未形成可持续的服务模式与商业闭环,影响了实际推广成效和用户体验。
三是数据标准缺失、协同效率不高。当前设施农业领域尚未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不同系统间难以实现完全的数据互通与功能兼容,技术协同效率受到制约。部分设施农业项目虽配备先进设备,但模块间缺乏协同、数据封闭,导致资源浪费和管理效率低下。产业链上下游之间信息不对称、脱节严重,反映出技术体系与政策机制的适配性不足。
多措并举促进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
要破解制约设施农业智能化发展的瓶颈,推动其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强能力发展,需在政策引导、技术攻关、机制优化、服务支撑等方面协同发力,构建系统化、可持续的高质量设施农业发展体系。
一是加快技术自主攻关。应鼓励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组建联合攻关平台,围绕农业传感器、环境控制终端、农机装备控制系统等薄弱环节,加快实现核心技术的攻关和迭代升级。同时,加快农业人工智能算法等核心算法开发,推动形成软硬件一体、云边端协同的智能系统解决方案。
二是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出台覆盖作物种类、设施类型、设备接口、数据格式、模型调用等关键环节的国家或行业标准,解决当前设备兼容性差、系统不互通等问题。同步推进设施布局、建设工艺、运维规范等标准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设施+数字平台”系统模式。
三是加大财政支持与推广力度。设立设施农业智能化专项资金,对智能温室、智能畜舍、工船养殖等关键装备给予购置补贴、运营奖补和更新换代支持,推动典型区域率先突破、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同时,推动金融机构开发适配农业设施项目的长期贷款和金融产品,缓解农户和企业的资金压力。
四是加强农服体系建设。鼓励发展一批区域化、专业化农服组织,为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提供设备安装调试、日常运维、数据分析、模型调优等“一站式”服务。通过开展“科技下乡”“智慧农技员”等服务项目,加强基层技术培训和服务下沉,提升农户对智能设施的使用能力和信任程度,避免智能设施和装备的“闲置化”“摆设化”。
五是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一批设施农业技术创新中心、成果孵化基地和示范应用场景,打通从基础研究到技术转化、从装备制造到市场应用的全链条。推动智能设施与绿色生态农业融合发展,在节水控肥、节能降碳、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开展集成创新,提升整体可持续水平。
六是强化人才支撑和制度保障。加快设施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在高职教育、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中增加设施农业相关课程与实训内容,培养既懂农业又通技术的基层“新农人”。同时,推动建立数据确权机制和平台共建共享机制,鼓励数据资源开放流通和成果转化应用,激发数据要素市场活力,为智能农业系统运营提供持续动力。
设施农业正处于由“扩规模”走向“提质量”、由“重硬件”走向“强系统”的关键跃升期。持续推动设施农业走绿色、智能、低碳发展之路,不仅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任务,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抓手。面向未来,亟待构建“多要素联动、多学科融合、多主体协同”的设施农业发展新格局,以创新为牵引、以标准为引导、以示范为带动,让智能化设施农业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者系浙江大学数字农业农村研究中心主任、求是特聘教授)
各省市科技厅网站
自治区政府部门网站
西藏各科研院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