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科技动态

科技守护 万物共生

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sti.xizang.gov.cn 2025年09月11日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记者手记】

◎刘 侠

站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魏坝保护站,注视着红外相机镜头中那只毛色光亮、步伐稳健的野生大熊猫悠然踱步的画面,那一刻,我深切体会到巡护员心中的惊喜与感动,远非一句“又监测到一只”所能概括。这些仿佛是无声而有力的注脚,印证着过去十年间科技助力我国国家公园生态系统保护所取得的切实成效。

国家公园的建设,是一条不断创新与探索之路。以往,巡护员可能要翻山越岭一整天,也难觅熊猫踪迹;而如今,“猫脸”识别、长视频监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悄然拓展生态保护的广度与深度。它们不仅让我们“看得到”,更帮助我们“看得懂”“管得好”。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AI可精准识别虎豹个体、实时预警入村动态;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守护着一线巡护员的安全,“智慧大脑”统筹管理万顷山林。科技,犹如一束精准的光,照亮了那些曾经人迹罕至的自然角落。

但科技的意义,远不止于工具——它更是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既让人类得以更深入地感知自然的规律与价值,也为守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可行路径。当了解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高峰村的村民从“深山守林人”转变为“生态新村民”,并在新家园中实现集体经济破百万元时,我深刻意识到,国家公园的建设不仅是一项生态工程,更是一项人心工程。在科技的赋能下,“保护”不再意味着牺牲与剥夺,而是开启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多元共赢之路。它让资源利用者成为生态建设者,让隔离带转化为共生带,也让子孙后代都有机会领略这些自然瑰宝的原始风貌与蓬勃生机。

回望这十年,国家公园体制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科技无疑是关键推动力。它帮助我们回答的,不仅是如何更有效地保护公园,更是如何让保护工作可持续、可共享、可感知。这场深远而浩荡的变革,既依赖高精度的传感器和智能算法,也离不开社区民众的理解、认同与参与。

当前,随着《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建设方案》的发布,更多创新技术正陆续融入国家公园的治理体系。我们可以期待,一个更加智慧、更加包容的国家公园系统,必将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最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