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科技动态

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

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sti.xizang.gov.cn 2025年10月21日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 路松明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四川要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创新人才集聚的优势和产业体系较为完善、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近年来,四川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围绕更高水平科技强省和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建设,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体系化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上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新突破。

矢志为国铸剑,积极完善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机制。四川探索实验室体系化建设机制,着力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天府实验室为支撑、省重点实验室为网络的具有四川特色的实验室体系。西部首个国家实验室在四川落地并实体化运行,28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实体化运行4家天府实验室,建设省重点实验室128家。四川创新重大科技攻关组织机制,获批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个,新建省技术创新中心9个、创新联合体8个,组织产学研“大兵团”联合攻关。“十四五”以来,四川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14个,成功研发一批标志性产品。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全球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等国之重器在四川问世。

大胆先行先试,不断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四川以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激活力,出台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单列管理操作指引等,累计完成职务科技成果赋权2905项,合作或新成立企业770余家,带动社会投资近245亿元。四川以完善中试研发服务体系畅通道,成立四川省中试研发有限公司,建设省行业中试研发平台35家,建成各类中试研发平台244家,初步形成中试研发体系;启动中试项目审批流程优化及中试人才激励机制改革,试行环评承诺备案制等11条改革举措。四川以推动产业技术精准对接促转化,实施企业找技术、成果找市场“双向揭榜挂帅”,94项榜单成功揭榜,项目总投资28.8亿元。开展“聚源兴川”行动,93项重大成果在川转化,预计实现和带动产值440亿元。组建运行四川省科创通,推广“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模式。2024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607亿元,较“十三五”末翻一番。

强化企业主体,着力健全科技型企业培育机制。四川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三强计划”。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9万家,均较“十三五”末翻一番;瞪羚企业达312家,是“十三五”末的3倍。推进企业融资增信,推广企业“创新积分制”,举办“创投天府·周周见”投融资路演,成功争取全国科创产业引导母基金、全国首批S基金在川落地。“天府科创贷”累计发放贷款231.39亿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30%。“十四五”以来,四川支持企业牵头省级科技项目3856项,经费28.69亿元;2024年,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增值税加计抵减税额超28亿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所得税额超220亿元。

围绕人才集聚,大力创新科技人才引育机制。四川开展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选取19家单位和成都、绵阳、宜宾3市分层分类开展改革试点工作,优化评价标准50余项,惠及科技人才超3万名。创新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实施青年科技人才“萃青工程”、“顶青”专项等,青年科技人才担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负责人比例达到60%。开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破格晋升92人。完善科技人才服务,建立高层次科技人才联系服务机制,在川两院院士总数增至67人。成立全国首个外国专家服务联盟,124家企事业单位集聚国(境)外高端人才(A类)1043人。

强化放权赋能,持续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四川优化财政科技经费管理使用,实行科研项目经费标识化管理,将预算科目从9个精简为3个。开展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试点项目根据实际需要自主决定使用经费,绩效支出比例自主确定。改进重大科技任务生成方式,坚持以产业需求定任务,强化企业“出题人”地位,采取企业“自下而上”出题与政府“自上而下”组织相结合的方式,凝练生成重大科技项目。优化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机制,紧扣优势特色产业需求,启动“两个100”重大科技项目,实施“从1到10”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从10到100”成果转化项目50余个。

四川将深入贯彻党中央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决策部署,聚焦科技创新关键环节,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更加注重突出重点,体系化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更加注重改革成效,坚持典型引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