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撑牦牛产业发展喜获技术突破——传承·创新·合作·自主,全球首例克隆牦牛诞生记
2025年7月10日,全球首例克隆牦牛剖腹产出生,母子健康。8月11日,新闻发布会公开了部分经第三方鉴定的这一采用全基因组选择与体细胞克隆复合技术的成果数据。克隆牦牛满月体重已达31.95公斤,在全母乳喂养条件下日均增重1斤。
传承
长期以来西藏牦牛面临种质资源退化,经济型指标下滑的情况,急需围绕牦牛产业提质增效开展技术攻关。为此,2021年高原生物研究所以建所40周年为契机,通过“老西藏精神”的传承和纽带作用,立足民生问题中的科研难点,主动联系1984—1987年在所工作的浙江大学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保护中心主任方盛国教授,建立长效化沟通机制。 2023年方教授一行重返西藏,与所内科研人员组成牦牛改良联合团队。
创新
围绕农业农村部2022年发布的36条科学命题,高原生物所组织方盛国团队与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农业农村厅和拉萨、那曲的有关部门,多方论证和实地调研,确定了该命题中的“畜禽智能表型组与基因组育种技术(第20条)和动物体细胞克隆高效繁殖技术(第24条)”,开展种质保护与科学育种的工作。2年来,建立了基于全自治区8971头牦牛中所筛选的第一批10头“种子牦牛”及体细胞库;远赴甘肃甘南设立临时实验室,收集卵巢6800个、回收卵母细胞4,4218个(回收效率6.5,卵母细胞成熟率55.25%);利用“种子牦牛”的体细胞核,经过卵巢采集、卵母细胞体外培养,完成体细胞去核、融合、重构胚激活等关键步骤,实现了同种牦牛克隆囊胚的制作和保存。
合作
当雄县是拉萨市唯一的畜牧县,新建有北京援藏的羊八井牦牛良种基地和西藏自治区唯一的冻精站。2023年7月起,高原生物研究所和方盛国团队多次前往当雄开展科研工作。 2024年3月三方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当雄牦牛现有品种改良和国家级新品种培育”研究方案与合作机制。2025年4月,依托羊八井良种基地,获批成立全国唯一一个金丝牦牛繁育研究基地并有科研人员常驻基地。
以此次克隆牦牛繁育为纽带,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所形成了1+N的政产学研的合作群,除了核心合作的方盛国团队,拉萨市(当雄、曲水)、那曲市和西藏畜牧总站、西藏大学等纷纷以各种形式融入团队,同向而行。2025年,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与那曲市签署科研战略合作协议,围绕牦牛等高原极地种质资源保护和科研应用开展合作。8月12日,完成那曲市第一批克隆牦牛的胚胎移植工作。
自主
2年来,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除了与方盛国团队互相融合协作一致,也培养了一批掌握先进技术和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所内多名同志参与了克隆牦牛实验的全过程,除了实验室,在户外、在野外、在藏北高原无人区都始终出现在第一线,掌握了体细胞采集、同期发情、卵母细胞分离等技术。
同时围绕已证明成功的“全基因组选择+体细胞克隆”的牦牛科学育种的技术体系,正在规划实施博士后工作站、柔性引进、科研助理等人才梯队培养,服务于产业应用和科研配套的第三代种质资源库建设也在立项工作中。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西藏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下一步西藏种质资源库将全方位收集、整理、保存西藏牦牛优质种质资源,建立成果转化生产线,推动“种子牦牛”这项科研成果,为牦牛新品系新品种培育及牦牛产业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附:克隆牦牛诞生重要时间表
2024年8月9日 种子牦牛(3岁多73天718公斤)耳廓组织采集,开始构建克隆胚胎。
2024年10月22日 放栓,开始同期发情程序。
2024年10月29日 撤栓。
2024年11月1日和2日 对B026进行B超排卵测试。
2024年11月8日和9日 进行克隆胚胎移植。
2025年3月7日 第二次孕检,B超显示胎儿发育正常。
2025年4月9日 第三次孕检,B超显示胎儿发育正常。
2025年6月30日 第一次产检。
2025年7月6日 第二次产检。
2025年7月7日 第三次产检,确定预产(剖腹产)方式和时间。
2025年7月9日 第二次产前路演准备。
2025年7月10日 中午12点40分,全世界第一头体细胞克隆牦牛出生。
各省市科技厅网站
自治区政府部门网站
西藏各科研院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