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助力生态蝶变 拉鲁湿地焕发新生
九月,秋意初临拉萨。清晨,柔和的日光穿透淡薄云层,倾洒在拉鲁湿地上。泛黄的水草与翠绿交织,水面波光粼粼,几只水鸟正轻点水面,或俯身啄食,或振翅掠过,为静谧的湿地添了几分灵动。岸边巡护步道上,市民晨练舒展,晨光里满是生机与惬意。
作为世界海拔最高、国内面积最大的城市天然湿地,这里如今植被覆盖率超95%,越冬候鸟数量逐年攀升,水域面积较20世纪70年代显著扩大。而这份生机背后,是数十年保护体系与科研监测的持续护航,更离不开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坚守与付出。
从“城市牧场”到生态屏障,保护体系的升级是关键。“我小时候记忆中的湿地到处都是牛羊,私搭乱建随处可见。”一位拉萨老市民的感慨道出了拉鲁湿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困境。当时,城市扩张与过度放牧导致湿地植被被严重破坏,水质下降,湿地生态系统濒临退化。
转折始于1995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启动湿地保护工程;1999年,拉鲁湿地成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0年《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正式出台,一步步为湿地筑起“防护网”。
长期扎根于此的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土艳丽,正是这场保护行动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多年来,她和生物所团队始终致力于湿地生态监测与研究,从植被群落变化到水鸟种群监测,用扎实的数据为保护策略提供科学支撑。
科学监测是生态保护的“眼睛”。“我们对拉鲁湿地鸟类的监测已持续十余年,固定点位每月记录种类、数量变化。”土艳丽说,冬季监测频率更高,黑颈鹤、斑头雁等越冬候鸟的栖息频次逐年增加,“水面扩大后,水鸟数量增长尤其明显,这些数据就是生态向好的最直接证明。”除了鸟类,科研人员还持续关注湿地的植物、昆虫和水生生物。目前,拉鲁湿地已记录昆虫80种、植物435种,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在标本与数据中愈发清晰。
而这些监测数据背后,更藏着湿地与城市相依共生的密码。有研究显示,1961-2020年的近60年间,拉萨市降水量约增加45.48毫米,年降水量从450毫米增至约510毫米。“虽然气候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拉鲁湿地作为‘城市之肺’,在调节气候、补充氧气、涵养水源中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土艳丽解释,湿地作为城市强碳汇,其庞大的植被和水域能吸收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通过蒸发调节空气湿度。
推动科研保护,离不开团队协作与多方参与。2023年,“拉萨城市湿地生态系统西藏自治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筹建,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西藏大学、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携手,共享监测成果、共推生态修复。“我们和藏大联合做湿地生态系统的固定监测,数据及时反馈给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执法、清淤等工作提供依据。”土艳丽介绍,各方还通过绘画摄影赛、科普日活动等,让公众理解湿地保护的意义。
拉鲁湿地如今已是拉萨不可或缺的“生态屏障”,以“城市之肺”的生命力滋养着这座“日光城”,它的生机盎然,是数十年保护体系筑牢的防线,是科研工作者用数据与坚守绘就的成果,更是高原之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佳见证。
各省市科技厅网站
自治区政府部门网站
西藏各科研院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