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区内科技动态

在高原追踪生灵的“生灵”

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sti.xizang.gov.cn 2025年09月24日 来源:环球人物 作者:

◎李佩蔺

隆冬时节,高原的阳光洒满广袤的土地,带来生命的活力。

“嘎咕!嘎咕!”当晨曦穿透拉萨林周县的雾霭,一声清越的鹤唳划破天际,惊起树叶上沉睡的冰晶。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生灵蜷缩在观测帐篷里,冲锋衣内层已洇出细密汗珠,她却浑然不觉——望远镜中,几只黑颈鹤正掠过覆霜的草甸,灰白羽翼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

熟悉的场景,周生灵追踪了十年。而她观察、守护的这群高原精灵,也见证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变迁。

上世纪70年代,黑颈鹤在高原上被发现时,估计种群数量不足1000只,到上世纪末统计种群数量约4200只。近二十年来,随着黑颈鹤生存环境不断改善,西藏黑颈鹤种群数量持续增长。2022年冬季黑颈鹤种群数量调查显示,在西藏越冬的黑颈鹤种群数量为11175只。

多年来,无数人小心翼翼地守护着黑颈鹤和关于它们的一切。周生灵和他们一样,共同写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叙事篇章。

缘起,鹤影初照科研路

高原的风,似乎总带着一种呼唤。

2013年盛夏,周生灵前往西藏大学攻读鸟类生态学硕士学位。彼时,她的导师刚从挪威归来,办公室里堆满了关于鸟类研究的文献,黑板上的迁徙路线图,揭示着自然的规律。

“野生鸟类,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物种,其种类、种群数量能清晰、直观地反映出环境质量。”彼时的周生灵,刚踏入鸟类生态学的门槛,未曾预料这句沉甸甸的话语,正牵引着她的脚步。

次年冬天,她跟随导师第一次踏上西藏的土地。在林周县,零下二十摄氏度的寒风中,周生灵见到了此行的引路人——被称作“黑颈鹤百科全书”的学者杨乐。彼时,他正带着团队四处跋涉,统计鹤群的数量。

“与鹤相伴二十余载,杨乐前辈野外调查的足迹,遍布了西藏的每一个区县。”周生灵说,杨乐教给她的,更多是浸透泥土芬芳的“智慧”,比如:如何通过鹤粪中未消化的草籽,判断它们的觅食半径;如何凭风中鹤唳的细微差异,大致判断其夜栖地方位……而最应该镌刻于心的,是步履匆匆后的耐心守候,更是应对高原风雪时的从容不迫。

从那时起,她才明白,科研不是关在象牙塔里的空想,而要真正俯下身去,一点点地去探寻大地上的“蛛丝马迹”。

也正是在这趟科考中,周生灵迎来了与黑颈鹤的初次邂逅。视线里,有的黑颈鹤正引颈向天,围绕着彼此激昂鸣唱;有的抖动着尾羽和翅膀,做着起飞准备,其修长的脖颈划出优雅的弧线,宛如从童话中走出的精灵。

“它的一举一动,真是太优雅了。”周生灵兴奋地回忆,“那一瞬间,仿佛被它纯净的生命力所击中。更令人动容的是,我们发现,为了让鹤群更容易找到食物,村民们特意不翻耕土地。时间一长,感受到了‘偏爱’的黑颈鹤,也不再躲避村民的靠近。”

周生灵觉得,这种人与动物间的信任关系很有趣且有意义,“人与鹤,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构成了一幅无言却无比和谐的画卷。”

回去后,她一直对黑颈鹤念念不忘——它不仅拥有着令人惊叹的美丽,更是世界上唯一在高原繁殖和生活的鹤类,独特而珍稀。保护好黑颈鹤,还可以对高原上其他野生动物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产生辐射和带动效应。

念想有了“回响”。20166月,硕士毕业的周生灵决定在西藏扎下根来。那年夏天,她来到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继续开展黑颈鹤等野生动物的研究工作。“缘分是很奇妙的。这下,我和杨乐前辈是真成师徒了。“她笑道。

守护,苦寒中的浪漫坚守

守护之路,常与严酷的自然环境与生存挑战共生。

“工作节奏堪称‘疯狂’。我们经常凌晨四五点起床,摸黑蹲守黑颈鹤的栖息地,等鹤群梳洗完毕、列队‘出工’,赶紧清点数量、评估栖息地面积。到了八九点,就得跟着去看看它们的觅食地。直到傍晚,又要奔赴黑颈鹤的下一个栖息点,几乎每天都忙到半夜。”周生灵说,“风餐露宿是常态,如果不是非常珍视黑颈鹤的生命,真没法坚持下来。”

追踪野生动物的途中,往往充满了突发和不确定。周生灵回忆,她刚来所里的第一年冬天,就撞见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

那次,周生灵和同事正前往调查途中,租来的越野车挡风玻璃被过路石子崩出了细小裂痕。“当时天气很冷,司机师傅出于好意,打开了车内暖气。这不开不要紧,一开吓一跳,前挡风玻璃在高温差下全炸了。”一时间,寒风裹着雪粒灌进车厢。零下十摄氏度的严寒中,五个人挤在车里,裹紧所有衣物仍冻得发抖。

雪越下越大,道路被厚雪覆盖,车轮突然陷入一片浮土中。“我们只好下车刨雪、挖土,双手已经冻得失去知觉,又爬上半山腰搬石块垫路。折腾几小时,车子终于脱困,却已耽误了大半天调查行程。”她有些哭笑不得。

次日凌晨,一行人终于抵达日喀则的一个县域,寻找落脚点。“所有宾馆客满,找来找去,幸好还有一户贴着‘可住宿’纸条的民宅。”就这样,周生灵裹着围巾,听着窗外风雪呼啸,沉沉地睡去。

对周生灵来说,这份事业有艰辛,却也不乏甘之如饴的幸福瞬间。黑颈鹤的家庭温情和生存智慧,同样给她留下了深刻记忆。她曾观察到这样一幕:一只雌鸟带着幼鸟在浅滩觅食,始终高度警惕四周。当赤狐逼近,雌鹤立刻展开双翅将孩子护在身下。远处的雄鹤如箭离弦,俯冲而至,翅膀猛击狐狸头背,赤狐仓皇逃窜。危机过后,雄鹤轻啄安抚幼鸟,一家三口紧紧依偎。

“这样的画面,充满了温情与力量,生动诠释了生命延续的坚韧、智慧,也更让我理解了守护的意义。”她感慨道。

正是这些平凡而珍贵的观察,见证、推动着黑颈鹤生存环境的点滴改善:湿地保护区的建立与有效管理,让它们有了更安全的繁殖地和越冬地;有针对性的生态补偿措施,解决了“人鹤争地”的矛盾。

“黑颈鹤的濒危程度也从‘易危’降为‘近危’。”这些欣喜的变化,让周生灵和同事们看到了希望,也更加坚定了守护黑颈鹤的决心。

与黑颈鹤相伴的无数个日夜,他们早已将其视作亲密的家人,“每年夏天看它们‘娶妻生子’,冬天陪它们越冬,春天、秋天关注着它们的长途迁徙。这一切,早已成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科普,让保护飞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科技的发展,守护方式也在悄然改变。“过去,我们需要从早到晚驻守野外开展观测,依靠的主要‘武器’,就是望远镜、录音笔。”周生灵感慨,如今,他们利用无人机进行空中巡护,扩大了观测范围;通过红外相机进行隐蔽拍摄,获取了更多珍贵的影像资料。

“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保护精准度,为制定保护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未来,我们还计划借助AI识别系统,对黑颈鹤进行个体识别和行踪追踪。”她补充道。

保护黑颈鹤,从来不是科研人员的“独角戏”。这些年,周生灵和同事们通过编写科普手册、举办讲座、开设公众号等形式,向公众传播生态保护的理念。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黑颈鹤的故事,用生动有趣的图片,展示西藏生态的美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是保护黑颈鹤的最终目标。”在他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关注黑颈鹤、关注生态保护,在心中为黑颈鹤留下一片片“栖息地”。

同时,周生灵还在培养下一代“追鹤人”。每逢假期,她便带着孩子去野外观察鸟类,让孩子从小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在周生灵的影响下,孩子不仅学会了识别不同的鸟类,还养成了保护动物的好习惯,“她会主动制止游客乱丢垃圾、喂食野生鸟类等不文明行为,还会在学校宣传生态保护理念”。

时光飞逝,挑战与成就的交织,让周生灵对“追鹤人”的使命有了更深邃的理解。“最初点燃我追寻黑颈鹤生命密码的好奇,早已转变成实在的责任。当湿地恢复生机、鹤群繁衍壮大、社区因生态保护受益,这种持续向好的活力,是我走下去的最大动力。”

眼下,有不少“新鲜血液”加入了周生灵所在的研究团队,她对此满怀期许:希望他们能在日复一日的观察中,找到乐趣和意义。而最好的状态,就是奔走在热爱里。

十年间,周生灵见证了黑颈鹤的生命奇迹。但更令她触动的是,无数守护者用脚步丈量高原,用生命守护生命:其所在的研究所与西藏大学团队携手,在雅鲁藏布江流域记录越冬种群动态;北京林业大学团队追踪黑颈鹤迁徙路线,揭示了从青海祁连山到西藏林周的完整迁徙链条……每个人的工作都像是一根丝线,共同编织着对生命的敬畏之网。

清晨,帐篷外的鹤群突然齐鸣,在河谷间荡起回音。周生灵知道,这又是一个充满希望的黎明。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