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批转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行署、拉萨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
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发展改革委制定的《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
2012年8月2日
附件: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前 言
高技术产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深入贯彻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按照“提升一产、壮大二产、做强三产”的总体要求,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加快创新能力建设,逐步发展壮大高技术产业,切实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落实《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工作指导意见》、《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2011—2015年)》、《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等专项规划的具体部署,是“十二五”时期我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本规划范围主要是指我区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新能源、生物、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和利用高技术改造提升旅游、矿产、食饮品、藏药、建材、民族手工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以及高技术服务业领域。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自治区相关产业政策,大力实施 “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科技基础设施和高技术产业的投入力度,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高技术产业发展取得较大进步,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一五”以来,我区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特别是重点产业领域一批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新能源产业:信息产业和生物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新材料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开始萌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成效明显,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平台正在加快形成,产业创新体系逐步完善,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明显增强,基于本地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技术产业开始起步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十二五”时期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末,全区拥有国有独立和民营科研机构43所、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座,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自治区与中科院共建实验室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13个,在农牧业、新能源、矿产、藏医药、信息、生物和精细化工等产业领域,产业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和整体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技术开发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或突破,初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技术基础,自主创新能力取得长足进步。
高技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产业水平不断提高。到“十一五”末,自治区级21家高技术企业中有3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十一五”期间,高技术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1.7亿元,较“十五”时期增长1.5倍。特别是在生物制药、微生物制造、生物育种、食品及保健品、新能源、软件等领域取得明显成效,面向产业领域科技的成果转化不断加快,增强了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区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重点产业领域改造升级明显加大,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十一五”时期,国家支持我区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和振兴、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58个,实施了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特色食饮品加工制造技术改造、藏药生产线技术改造、皮革和纺织业现代化装备改造以及民族手工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和包装技术改造等项目,带动社会投资361021万元,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水平明显提高,传统产业总体实力和产品竞争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不断加快,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时期,电信普遍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增值电信业务市场加快发展,累计电信业务总量、业务收入分别较“十五”期间增长了3.68倍和2倍,电信服务规模稳步扩大,服务能方不断增强。社会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系统、“西藏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基于国产卫星导航应用的运营车辆监控服务系统、销售管家系统、掌上门诊平台等信息服务项目陆续建成并开始发挥效益,本地特色动漫制作、影视节目数字化译制、数字化音像出版等为主的数字内容服务稳步发展,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为主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有序推进,信息服务业体系逐渐完善。检验检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生物技术服务等高技术服务领域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总体来看,我区高技术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明显,但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很低,未能发挥应有的支撑和引导作用。二是高技术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低,总体竞争力较差。三是产业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四是产业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五是高技术产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管理人才严重不足。
第二节 发展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国家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完善,我区高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着重要机遇,加快培育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总体有利。
国内外高技术产业发展不断加快。金融危机以来,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转移速度不断加快,发达国家均把发展高技术产业作为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的一个重要举措加快推进,信息技术、绿色低碳技术、生物技术及相关产业加快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参与全球高技术产业竞争机会不断扩大,为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带来新的契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产业调整升级不断加快及消费结构不断变化,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深入实施以及一系列促进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我国高技术产业进入了一个加快发展阶段,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产业基础和社会共识基本形成。
我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环境总体有利。主要体现在:一是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给予我区的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国家陆续出台的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及自治区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为我区高技术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我区特有的农牧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微生物资源以及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资源,为基于本地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技术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三是各级政府对产业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不断成熟的一批科技成果为高技术产业发展奠定了较好技术基础。四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发展,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为增强产业发展内在动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创新基础。五是企业实力和竞争意识的不断增强,为利用高技术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六是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以及全社会不断提高的创新发展意识,为高技术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第二章 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转变发展方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时期,必须抓住发展机遇,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突出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推动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精神和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按照“提升一产、壮大二产、做强三产”的总体要求和“自主创新、强化合作、着力应用、加快发展”的基本思路,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着力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重点围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争取得一批重大技术突破、实现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技术企业,推动高技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构建创新型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十二五”时期,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与突出企业主体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大对高技术产业领域科技基础设施、共性平台、成果转化、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高技术产业政策措施,营造更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企业竞争意识和创新活力,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实现重点领域取得一批技术成果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和民生需要,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和技术集成创新,形成一批自主创新的技术成果;更加注重抓好技术的引进利用和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与区外高技术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人才交流、技术合作、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带动我区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升级。
——坚持突出重点领域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突出新能源、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等重点领域,集中各类产业要素,着力将基础好、发展快、潜力大的领域培育成先导产业;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一步加大对传统产业技术装备的改造升级,提高传统产业发展的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着力培育战略支撑产业。
——坚持产业发展与环境友好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区域特色、文化特色与高技术的有机结合,着力培育和发展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好、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强的高技术产业,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的开发、引进与示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西藏特色高技术产业体系,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到“十二五”末,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逐渐提高,新增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5个以上,新增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1 0个以上,突破一批产业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培育科技型企业40家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年均增速达到17%以上,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9%以上,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6%以上。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新能源、生物、信息、节能环保与新材料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等高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年销售过亿元的企业达到3个以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行业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专栏1 “十二五”时期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指标 2010年 2015年目标 年均增长(%)
创新平台(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个) 24 39 [15]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4 5 [1]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亿元) 21 47 >17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亿元) 5 12 >19
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16 35 >16
注:
1、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按当年价格计算。
2、高技术制造业统计:按2002年国家统计局印发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具体统计范围包括航天航空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
3、高技术服务业统计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的知识产权服务小类。
4、内为五年累计增加或减少数。
第三章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产业发展奠定必要的技术基础;更加注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强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促进共性技术应用推广,不断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第一节 强化创新能力建设
突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重点的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着力提升传统产业整体水平,进一步强化创新能力体系建设。加快研究制定支持自主创新的产业政策,完善促进产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鼓励各类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加大面向重点产业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和产业开发技术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鼓励与国内外高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重点支持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二次创新”能力;积极促进创新要素向高技术产业领域集中,加快培育成果转化服务新业态,完善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服务体系。
进一步加强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的评定认定,新建自治区级特色农产品、兽药、生物技术、特色食饮品等领域的企业创新平台10个以上;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新增新能源、矿产业、生物、信息、农牧业等领域国家认定(授牌)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5个以上;支持企业围绕前沿技术、关键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等建设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专业性强的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研究中心,加快完善企业创新体系。到2015年,在生物医药、生物育种、微生物制造、藏文信息处理技术、地热资源综合利用、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低品位和难选矿石以及重金属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建成国家、自治区、企业共同构建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国家级、自治区级实验室(工程技术中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39个以上。
专栏1创新能力建设重点
▲自主创新产业政策体系 健全自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管理办法;启动鼓励和支持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自主创新的相关产业政策研究、制定。
▲产业创新平台体系建设 国家和自治区级创新平台累计达到39个以上,其中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5个,新增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10个以上,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平台体系。
第二节 加强重点产业领域技术开发与创新
按照“攻专项,促转化”的要求,以国家产业政策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领域和鼓励发展的产业领域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因地制宜,突出自主创新,加强重点产业领域技术研究与开发,加快实现一批技术成果产业化转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产业领域,充分利用现有研发平台,重点加快基于现代生物医药技术的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肝胆疾病、消化道疾病、风湿等藏药优势病种的药物创新;加强基于分子标记和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的生物育种平台建设,加快基于提升我区农牧业产品规模和质量的农用生物制品技术研究与开发,争取在特色农牧业生物育种与繁育领域取得一定突破;进一步加快以微生物制造为主的精细化工、医药中间体、食品添加剂、染色剂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方案论证,推动一批成熟微生物发酵技术的产业化。新能源领域,继续加快太阳能、风能以及风光互补应用技术研究和示范,启动地热发电工程及地热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在高寒条件下提高户用沼气甲烷产出效率的技术取得新进展,积极开展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研究。信息产业领域,进一步加大藏文应用软件研究开发,力争在藏语自然语言处理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稳步推进国产卫星在重点产业领域的关键应用技术研究;有序开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可市场化的信息资源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积极推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基础上的业务创新;加强基T-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文化创意、数字内容制作等领域应用技术研发。节能环保产业领域,鼓励开展面向重点领域的清洁生产技术、节能减排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污废处理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应用和“二次创新”。新材料领域,重点开展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水泥速凝剂等材料的技术开发。
传统产业。旅游业领域,重点突出旅游综合信息服务、生态旅游规范与标准化、旅游安全保障与紧急救援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矿产业领域,重点加强铬铁矿准确定位与预测综合技术、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浅表探矿技术、冈底斯成矿带深部盲矿找矿技术等地质勘探技术研究及低品位、难选矿石和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等矿产资源开发关键共性选冶技术的研究开发,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食饮品业领域,重点加快利用先进生产工艺技术、市场前景好的新产品的研究开发,鼓励开展保健品、氧产品的创新与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食饮品业竞争力。藏药业领域,加快藏药标准体系建设,加大藏药质量标准研究投入,加强传统方剂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强化新药研发、剂型改良和传统藏药的二次开发,扩大藏药产业规模。建材业领域,积极开展基于本地丰富建材资源的节能环保型墙体材料、装饰材料等技术开发,推动水泥工业领域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民族手工业领域,加快信息技术、先进生产技术、文化创意与民族手工业的融合创新,加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提高民族手工业设计、生产技术水平。
专栏2 重点产业领域技术开发与创新
▲生物产业 利用现代生物医药技术的重大疾病药物创新;分子标记、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的生物育种研究,特色生物资源功效成份分析与提取技术研究;微生物制造为主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方案论证。
▲新能源 太阳能、风能以及风光互补应用技术研究和示范;启动地热发电工程及地热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高寒条件下提高户用沼气产出效率的技术研究;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研究。
▲信息产业 藏文应用软件、藏语自然语言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国产卫星重点产业领域的关键应用技术研究;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可市场
化的信息资源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发;IPV6、LTE及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及业务创新;基于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文化创意、数字内容制作等领域应用技术研发。
▲节能环保产业 清洁生产、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污废处理等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应用和“二次创新”。
▲新材料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相变材料、水泥速凝剂等材料的技术开发。
▲旅游业 旅游信息化关键技术、生态旅游规范与标准化、旅游安全保障与救援系统研究。
▲矿产业 低品位、难选矿石和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等关键共性选冶技术的研究开发。
▲食饮品业 特色食饮品及保健品、氧产品等新产品的研究开发。
▲藏药业 藏药标准体系研究制定;传统方剂的保护与开发;新药研发和剂型改良研究。
▲建材业 节能环保型墙体材料、装饰材料等技术开发;水泥工业领域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民族手工业 信息技术、先进生产技术、文化创意与民族手工业的融合创新及新产品开发。
第四章 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
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统筹高技术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协调发展,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加快极构建具有西藏特色的高技术产业体系。
第一节优先发展生物产业
突出生物产业在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优先地位,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扩大已进入产业化生物产业的产规模,着力推动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育种等重点领域一批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切实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到2015年,力争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年销售过亿元的生物企业3个以上,生物产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生物产业初具规模。
生物医药。紧密结合国内外生物医药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快生物制药新药开发,鼓励重组人脑利钠肽项目加快市场开拓,促进生产达到200万支设计生产能力;重点推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滴眼液项目和注射液项目、抗EGFR免疫组化体外诊断试剂项目等完成临床试验、新药审批和生产许可,加快推进生物制药新药产业化步伐,不断拓宽我区生物制药领域。支持开展生物制药原料药开发,重点加快达托霉素发酵工程技术产业化。引导区内传统制药企业加快生物医药技术的引进与应用,促进生物医药与传统医药技术的有机结合,增强传统医药发展能力。支持区内生物企业或高技术企业与国内知名生物企业联合开展国家基因库青藏高原分库建设,探索性开展基因组测序技术在我区医药领域的推广应用。到2015年,力争实现生物制药产业总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生物制药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生物制造。鼓励区内高技术企业加强与区外相关单位多途径、多方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大对以微生物发酵为主的医药中间体、抗氧化剂、食品添加剂、染色剂、生物催化剂等生物制造领域产业化技术方案论证,积极推动一批生物制造领域成熟技术的产业化。进一步加强微生物法生产重组牦牛羧肽酶B工程、发酵法高产谷胱甘肽清洁生产示范、微生物发酵法腺苷蛋氨酸等项目产业化技术方案论证和产业化示范项目建设;重点实施微生物法制造青稞红曲、重组复合纤维素酶制剂、生物法制造2,3—丁二醇、高纯超氧化物歧化酶提取与加工等微生物制造技术产业化项目;进一步加快β—葡聚糖青稞功能因子提取、荞麦根茎叶提取总黄酮等项目的规模化生产。到2015年,力争实现总产值5亿元以上,生物制造产业加快发展。
生物育种及农用生物制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牧业现代化,依托相对较为完善的农牧业研究体系,加强生物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综合运用,加快生物育种基础研究和高产、优质、多抗、高效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切实提高育种领域整体水平。面向解决牦牛、青稞等为主的农牧业产品深加工供给问题,重点推动青稞研究与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设,利用分子标记、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积极开展青稞、牦牛、绒山羊、特色林果、珍稀藏药材等新品种的选育和繁育技术研究,加快良种示范与推广,力争在种植业和畜牧业育种方面取得新突破。积极引导农牧业企业、科研院所针对解决牲畜冬春两季缺草缺料、牦牛皮蝇蛹病、农作物种子质量、畜禽与农作物病虫害等开展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生长调节剂、生物兽药、生物肥料、畜禽疫苗等农用生物制品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开发,努力填补在一些领域的空白,不断提高农牧业发展质量。
第二节 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加快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领域成熟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提高能源转化和利用效率,新能源在全区能源供给结构中的比重逐步增加。
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加大对太阳能、风能、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支持,鼓励区内能源开发企业、科研机构加强与国内相关研究机构、装备生产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在发电、蓄能、采暖供热以及风光热互补等方面的引进、开发与产业化:鼓励国内有实力企业特别是能源开发企业积极参与西藏新能源开发。积极推进独立光伏发电工程,紧盯国内外先进储能技术,联合攻关光电转换、电能储存瓶颈制约技术;加快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等地并网光伏电站以及太阳能热发电站、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加快推动风力发电技术和风一光互补发电技术的广泛应用。建设羊八井地热电站、羊易地热电站等地热发电工程,鼓励开展地热能在采暖、温棚、洗浴保健等领域的开发利用,拓展地热资源利用范围。
鼓励发展其他新能源。因地制宜,鼓励开展农林副产品及废弃物、畜禽粪便等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积极促进生物质压缩成型固体燃料产业化,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并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建设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进一步提高农牧区薪柴替代率。研究论证城市固体废弃物、厨余垃圾、屠宰废弃生物油脂等废弃物在供热、发电、锅炉燃油领域的开发利用。
第三节 壮大发展信息产业
以加快构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为发展方向的信息产业服务体系为目标,适度超前,加快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健全服务网络,加强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提高普遍服务能力,强化信息安全,突出数字内容和业务创新,丰富产业内涵,发展壮大信息产业。到2015年,实现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社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加快完善信息网络。进一步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川藏新藏一级干线光缆建设,加强移动网广覆盖和偏远与边境地区网络深度覆盖,继续完善通信村村通工程,增强网络覆盖和接入能力。完善城市无线宽带网络,加快交通干线、景区景点、主要城镇的3G网络覆盖,积极推进宽带服务城镇到户,80%农牧区行政村具备宽带接入能力。加大有线数字电视网络资源整合,推进地市中心城镇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有序利用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TD—LTE)和下一代互联网技术(IPv6)改造提升现有通信网络。着力推动电子政务、健康保健、住房保障、社会保障、药品食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监管、市场价格监管、应急维稳保障、行政执法监督、民主法制建设等重要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理政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充分利用现有通信网络基础,进一步挖掘电信客户资源特别是农牧区客户资源,继续扩大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和数据通信等基础业务规模,积极拓展短(彩)信、移动搜索、IPTV、移动定位、互动平台、移动办公、APP应用等增值业务,加强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继续扩大有线数字电视网覆盖范围,丰富服务内容;重点实施“三网融合”拉萨市试点工程,加快影视传输服务业与电信服务业的融合。进一步加大对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加快培育信息技术服务企业;鼓励开展业务创新,开拓信息技术服务市场,加强信息服务监管,确保信息技术服务业健康发展。实施旅游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电子商务信息化试点工程,加快第三方支付平台、异地容灾备份服务等信息服务产业项目建设,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业整体水平。突出国产卫星资源应用,鼓励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引导加快地理信息的应用领域,加强应急地理信息服务、基于北斗卫星系统的车辆运营监管、矿山安全动态跟踪监测、民用导航等领域的应用技术信息服务。
积极培育软件产业。突出民族特色文化,加快培育本地化软件产业。进一步支持藏语言信息基础技术的基础研究,加大藏汉英翻译系统、移动终端操作系统、藏文办公套件的推广应用;依托藏文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加强藏语自然语言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和藏语言识别系统软件开发,提高藏语言智能化处理水平。支持民族特色动漫、藏语言嵌入式技术及相关民族电子产品开发,鼓励加快本地化电子产品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支持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加强与区外相关企业、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因地制宜地开展企业管理、教育、信息安全等领域软件开发。
第四节 积极培育节能环保产业
坚持加强重点领域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与加快产业培育相结合,强化政策驱动和政策引导,加快培育节能环保市场主体,健全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体系,推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节能产业。支持区内用能单位加强与区外节能服务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区外节能技术服务机构来藏开展节能技术服务业务,培育发展区内节能技术服务企业,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逐步完善我区节能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重点用能行业特别是高耗能企业采用智能控制、高压变频、永磁变频、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等先进节能技术装备,加大对耗能生产环节的技术改造,优化生产工艺和流程,提高节能效率。因地制宜地发展节能产品开发,重点加快加气混凝土砖、保温节能玻璃、汽车氧传感器等项目的实施,鼓励企业加大节能保温建材、节能照明系统等领域新产品开发利用。
环保产业。重视培育环境服务业体系,积极促进环保设施运营的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加强环保产品的开发与生产能力。积极推广应用《当前鼓励发展的环保产品(设备)》中的技术和产品,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支持和鼓励生产企业充分利用膜技术、生物脱氧技术、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烟气控制技术、渗滤液处理技术等先进技术装备加大技术改造,加强对排放物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探索环保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开展污水、垃圾、工业和医疗等排放物的集中处理,推动环保服务社会化。继续加大对淀粉降解环保产品、无纺布环保制品、新型环保墙体材料和装饰材料等项目的支持,鼓励生产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
第五节 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
以满足国民经济各行业对高技术服务不断增长的需要为目标,突出重点领域,加快培育市场需求,积极发展高技术延伸服务和相关科技支撑服务,逐步构建具有西藏特色的高技术服务体系。
研发设计服务。注重研发设计服务在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改善目前技术研发总体较弱且相对独立、较为分散的现状,积极培育研发设计服务市场主体,逐步提高服务与被服务双方互动的积极性。支持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具有较强研发设计服务能力的高技术企业,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面向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开展研发设计服务,进一步拓宽专业技术服务范围;鼓励各类工业企业特别是研发力量薄弱的工业企业通过业务剥离,采取技术服务外包或合作开发等多种灵活方式,将研发设计委托专业性更强的研发设计服务机构承担,促进提高产业整体研发设计效率和水平。加强机制体制创新,积极引导各类科研机构、高技术企业通过对共性服务的分离和外化,与引进专业化研发设计企业相结合,培养新业态,逐步完善我区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
检验检测服务。进一步加强当前以事业单位为主的检验检测服务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拓宽检验检测项目种类,建立完善检验检测服务平台,提高检验检测服务水平;积极推动条件成熟的检验检测机构的市场化运营;积极培育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机构,鼓励具有一定检验检测能力的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展检验检测服务,形成对我区检验检测能力的有力补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面向生产全过程的分析、测试、检验等技术服务,重点加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领域的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服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积极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拓宽服务领域;建立健全科技孵化器运行机制,建设区内外科技孵化器互补模式;增强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鼓励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的成果转化服务机构,采取建立科研成果转化资金促进手段,加快科研院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各类示范基地、试验基地和高技术企业等成果转化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发展技术交易市场,鼓励建立具有技术咨询评估、成果推介、融资担保等多种功能的技术服务转移机构,鼓励开展创业投资、创业辅导、市场开拓等多种业务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加强面向高技术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健全技术转移中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企业利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标准的制定;积极发展知识产权代理、咨询、评估、托管、转移、培训、信息检索、数据加工等服务机构,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商品化、资本化和产业化的良好环境。
第五章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紧紧把握产业融合和技术交叉的发展趋势,加大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加快传统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传统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科学发展。
第一节 着力提高旅游业信息化建设应用和服务水平
依托不断完善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深化应用,加快推进旅游产品开发、营销、消费、管理等领域服务方式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旅游业各相关要素的服务效能,全面提升旅游业信息化水平,为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加大对旅游业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支持,鼓励旅游企业加强与现代信息技术服务机构的技术合作,加快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业各领域的应用和服务延伸,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和竞争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加快建设旅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着力推动西藏旅游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完善“西藏旅游信息网”服务功能,实现餐饮、住宿、景区景点等旅游要素资源的互联共享。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积极推进旅游目的地数字化管理,进一步提高车辆运营调度和监管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动旅游景区景点信息化和景区数字化建设,积极探索利用遥感(R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在旅游生态环境监测、旅游安全监控、旅游动态信息等领域中应用,逐步构建功能完善、先进实用的旅游信息化服务系统,为旅游业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节 努力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能力
积极开展低品位、难选矿石和共(伴)生矿、尾矿等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快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装备对传统选冶生产的改造升级,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水平,促进我区矿产业稳步健康有序发展。
加大地质勘探技术研究,提高矿产资源勘探成果水平和质量,为矿产资源的储备、有序开发奠定坚实基础。建立健全促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激励引导机制,鼓励和引导矿产资源开发企业通过加强管理、技术创新和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生产技术装备等方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采用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加大对现有采选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改造力度,不断优化采选生产工艺;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能力;积极推动溶浸采矿、深井采矿和无废采矿等技术在矿产开采领域的应用,提高金属矿产开采回收率;推广先进适用的选矿技术和设备,提高金属矿产选矿回收率,着力提高矿产采选水平。支持区内有实力的矿产开发企业开展有色(黑)金属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应用有色(黑)多金属尾矿中有价元素的高效分离回收的产业化技术,进一步增强尾矿中的铜、铅、锌、锂、钼等资源的回收利用能力。鼓励区外大型矿产企业集团特别是在低品位、难选矿和复杂共(伴)生矿有价元素分离提取方面具有经验和实力的企业参与我区矿产资源开发,带动我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加快促进矿产业节约集约型发展。
第三节 大力提升特色食饮品业整体发展水平
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积极推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食饮品业的融合发展,加大食饮品业利用先进适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改造更新力度,加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产品的开发与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努力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结构变化要求,推动食饮品业发展壮大。
立足食饮品加工制造原材料的节约高效利用和新产品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鼓励食饮品制造企业积极采用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生物技术加大在新产品开发领域的广泛应用,积极开发天然营养、卫生、安全的新产品,进一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不断丰富产品品种和产品内涵。鼓励基于地方特色生物资源的保健产品和适宜高原使用的氧产品开发生产。支持食饮品企业加大对现有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装备的技术改造力度,调整优化生产工艺,提升技术装备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积极推动食饮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鼓励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食饮品企业建设食饮品安全检验检测实验室,加强先进适用的食饮品检验检测技术和装备的引进与应用,增强原辅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检验检测能力,提高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能力,提高产品质量,确保食饮品质量安全。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构建市场营销网络,完善市场营销方式,拓展营销渠道,降低产品宣传成本,加强区内外市场开拓,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优品牌。
第四节 不断增强藏药业发展内在动力
加快藏药标准体系建设,加大传统方剂的挖掘、保护与开发,积极促进生物技术与藏药业的融合发展,加强新技术新工艺在新药研发、剂型改良和传统藏药二次开发中的应用,全面实施藏药生产企业新版GMP改造,提高藏药业发展水平,推动藏药业规模化发展。
充分利用前期藏药标准研究成果,重点推动藏药材质量标准、藏药成方制剂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健全藏药的炮制规范、质量标准和控制技术,为藏药品牌建设和藏药新药研发奠定基础。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开展藏药材抚育选育、濒危藏药材组培快繁等技术研究,建立道地藏药材保护基地,加快GAP生产基地建设,适度扩大种植规模,奠定藏药业规模发展的药源基础。建设藏药制药工程技术中心,支持藏药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加大对藏药生产的技术改造推动藏药生产工艺技术及传统藏药二次开发等工程建设,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提高胶囊、口服液、贴膏剂、软膏等藏药新剂型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水平,提升藏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藏药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生物医药技术与传统藏药制药技术的融合应用,加大藏药新药的研发及产业化,积极推进藏药经典古方、名方的研究开发与传统藏药的二次开发,不断拓宽藏药新药品种,切实增强藏药业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五节 加快建材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加大对建材业技术改造和更新的引导和扶持力度,提升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的整体水平,完善产业体系,发展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建材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认真落实建材业相关产业政策,严格执行水泥工业项目的核准制度,积极推进新型建材业发展,不断优化建材工业产业结构。继续推动水泥工业技术改造,鼓励采用悬浮预热器和窑外分解技术、新型原料和燃料均化、节能粉磨、计算机集散控制等技术与装备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新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必须配套余热发电工程,进一步促进水泥生产的自动化和高效、优质、低耗、环保;支持水泥企业开展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等在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综合利用。继续加快推动加气混凝土砖、保温节能玻璃、新型墙体材料、建筑涂料、装饰装修、塑性管道等新型建材产业化项目建设,不断拓展新型建材领域,进一步增强新型建材业发展能力;支持区内建材生产企业加强与区外科研院所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本地建材资源开展新型建材产品开发生产;鼓励区外有实力的新型建材生产企业积极参与我区新型建材资源开发,不断提高我区新型建材业的总体水平和市场占有率。
第六节 积极促进民族手工业与现代工艺技术的融合
建立健全我区民族手工业标准体系,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民族手工业相关领域的应用,提高研发设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民族手工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制修订藏毯、藏香、染印、氆氇等民族手工产品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不断完善标准体系。鼓励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引进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和装备,加大民族手工业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民族手工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加快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与民族手工业的融合创新,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产品花色品种、产品包装等设计能力。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为切实将规划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促进我区高技术产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要进一步改善和健全机制体制,加强组织协调,采取有力措施,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节 加强政策支持保障
落实财政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向西藏倾斜,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带动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资源向高技术产业领域集中。充分利用自治区设立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产业与企业改革发展、中小企业发展等专项资金,加快推动利用新技术、新装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步伐,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优化税收政策。健全各部门协作机制,完善和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全面落实国家在支持高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税收政策,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制定和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的税收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经评估后作价出资、达标申请自营进出口权、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研发费用低扣应纳税所得额、技术转让开发及相关技术咨询服务收入免征营业税、高技术企业计税工资所得税前扣除、软件产业增值税减免、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和原材料及零部件享受相关关税政策等方面实行税收优惠。
建立健全统计指标体系。加强与国家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的有机衔接,结合我区高技术产业发展实际,会同相关部门启动我区高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方法、统计分类、统计目录、指标体系等研究工作,加快建立和健全既能与国家统计指标体系相衔接、又能反映我区高技术产业发展实际的统计指标体系;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建立网上实时情况监测统计系统,不断完善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等统计指标体系,为我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数据统计、情况监测和分析、形势研判、政策研究制定等提供基础支撑。
第二节 完善投融资体系
加强创业投资引导。落实国家《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积极推动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发挥国家创业投资基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用足用好国家创业投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创业投资企业,提升创业投资企业的总体规模,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的支持。
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完善银企对接机制,加强银企联合,通过加大采用信贷风险补偿、财政贴息等财政引导方式,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在行业信贷准入、信用等级评定、授权授信等方面实行差异化的信贷管理,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对科技成果转化、高技术产业化、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等项目给予优先信贷支持,切实提高高技术企业的融资能力。
构建直接融资体系。积极推动上市公司再融资工作,支持上市公司加大对辖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整合,促进优势资源向上市公司集中;鼓励具备一定规模、市场潜力和运作规范、经济效益好的高技术企业上市融资,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建立完善担保体系。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充分利用自治区现有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资金,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企业投资担保机构,探索开展商标专用权、知识产权、企业股权、股权处置等无形资产评估、担保业务;鼓励区外担保机构来藏设立分支机构,发展融资担保业务,扩大产业融资规模。
第三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着力培养各类人才队伍。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开办工程类学科,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人才储备;加大高技术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力度,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专业技能。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人才与产业发展互动机制,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企业服务,支持企业科技人员到高校和科研院所进修和培训,加快培养符合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
大力引进创新人才。制定并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宣传和利用好人才引进专项资金,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和灵活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向国内外引进急需、紧缺的各类专业人才。依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支持高技术企业通过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吸引和招聘高端人才,搭建企业和高端人才间的科研合作、技术交流、成果转化、重大课题论证和人才培养平台。
完善人才使用机制。引入人才竞争机制,改进和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措施,建立健全股份期权、利润分享和以技术、管理及其他智力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薪酬制度,鼓励高技术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股份、期权等人才激励措施,支持优秀科技人才从事高技术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国内外专利申请等创业活动,对高技术产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一定奖励,稳定高技术产业专业人才队伍。
第四节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企业和广大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继续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合力的形成。充分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司法诉讼鉴定机构,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行为,提高侵权成本。引导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流程监控、运用实施、人员培训、创新整合等管理体系,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
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全面落实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的税收优惠政策和金融政策,积极推动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鼓励高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申请专利、注册商标、登记版权,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和自治区重点商标,确保我区知识产权总量不断增加,扩大技术创新的科技储备。积极探索合作开展共性技术研发、知识产权利益分享、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一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扩大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共享范围,促进知识产权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引导企业有效运用国内外知识产权状况信息,支持企业实现创新发展。
第五节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完善市场培育、应用与准入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全民健康、绿色发展、材料换代、信息惠民等相关政策,鼓励绿色消费、信息消费、健康消费,引导消费模式转变。完善市场进入退出机制,引导社会资源、援藏资源等合理流向高技术产业领域;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强政府各级部门沟通协调力度,健全联合办公机制,进一步优化市场准入的审批管理程序,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水平。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互利共赢和“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进一步扩大与区外的交流与合作。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主动承接发展生物、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区外资金、技术、人才、装备、市场等要素资源向高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集中,促进产业发展壮大。以技术、人才、项目为载体,进一步扩大对外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支持开放式发展,加速技术流动,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支持区内高技术企业加强与区外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鼓励区外有实力的高技术企业集团积极参与我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端人才,提升我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科技信息服务、科技咨询评估、项目管理、成果推广技术服务、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不断完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积极推动条件成熟的以事业单位为主的高技术服务机构的市场化运营,支持具有一定高技术服务能力的企业在满足自身服务需要的基础上,面向市场开展相关高技术服务,积极培育第三方高技术服务机构,不断拓展我区高技术服务领域。鼓励区外有实力的信息技术服务、生物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研发设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等机构来藏设立分支机构,开展高技术服务业务,为提高我区高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起到示范辐射作用。加强中介服务体系行业指导,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第六节 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自治区相关部门合作,加快建立联动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各部门间的协调、分工合作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加大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力度,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规划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加强产业规划指导。加快开展高技术产业统计监测,加强形势分析与研判,及时发布产业发展信息;加大与相关规划和政策的衔接,对纳入规划的项目优先组织实施。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对高技术产业规划的宣传,广泛调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群策群力,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附录:
《规划》有关名词解释
一、高技术(High Technology,简称Hi-tech)
高技术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它并不是指技术本身,而是对产业和产品中技术的含量及水平的评价。高技术存在于新兴和传统的所有产业和产品领域,一方面造就新产业,同时极大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目前得到各国公认并将列入21世纪重点研究开发的高技术领域有:信息技术、生命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
二、高技术产业(High—tech Industry)
一般指研究与开发在生产或服务中起关键作用的产业部门,包括电子及微电子、航空航天、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环保技术、海洋工程、医药及医学工程、精细化工等。按统计口径,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确定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领域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高技术制造业
从统计口径看,按2002年国家统计局印发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具体统计范围包括航天航空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
五、高技术服务业
技术服务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创新性特点,占据着产业链的高端环节,能够对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意见》(国办发〔2011〕58号),高技术服务业主要包括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生物技术服务等8个领域。
六、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Iopment,R&D)
研究与开发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知识的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七、共性技术(Genric TechnoIogy)
共性技术主要包括:一是战略共性技术,处于竞争前阶段的,具有广泛应用领域和前景的,有可能在一个或多个行业中得以广泛应用的技术领域,如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所形成的技术;二是关键共性技术,关系到某一行业技术发展和技术升级的关键技术;三是基础共性技术,能够为某一领域技术发展或竞争技术开发作支撑的,有关测量、测试和标准等技术。共性技术有很强的外部性,单个公司往往不愿意或很少投资于,共性技术研究。
八、二次创新
二次创新是指在技术引进基础上进行的,囿于已有的技术范式,并沿既定技术轨迹而发展的技术创新。二次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积累进化的过程,大致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简单的模仿,第二阶段是改进型的创新,第三阶段是创造型的模仿,即真正意义的二次创新。
九、三网融合
又叫“三网合一”(即FTTx),指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宽带的多媒体基础平台。
十、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十一、第三方支付平台
第三方支付平台是指由已经和国内外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它就是买卖双方交易过程中的“中间件”:在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中,买方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由对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达、进行发货,买方检验物品后,可以通知付款给卖家。
十二、GAP基地
普通此意是良好农业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属于农业规范,因此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也可简称为中药材GAP。它是我国中药制药企业实施药品CMP的中药配套工程,是药学和农学结合的产物,是专门对药用动植物生产实施规范化管理的基本准则,并作为以药材为原料的其他产品(包括天然药)的生产质量控制配套措施的技术性规范。
十三、新版药品GMP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GMP)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新版GMP指的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
修订)》,于2010年10月19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它强化了管理方面的要求,提高了部分硬件要求,围绕质量风险管理增设了一系列新制度,强调了与药品注册和药品召回等其他监管环节的有效衔接。
十四、生物质能(Biomass Energy)
生物质能就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同时也是唯一一种可再生的碳源。
十五、节能环保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提供技术基础和装备保障的产业,主要包括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环保装备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节能产品和服务等;其六大领域包括:节能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与环保服务。“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
十六、新能源
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此外,还有氢能、沼气、酒精、甲醇等,而已经广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核电等能源,称为常规能源。随着常规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环保和可再生为特征的新能源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
十七、知识产权服务
知识产权服务指对专利、商标、版权、著作权、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的代理、转让、登记、鉴定、评估、认证、咨询、检索等活动。知识产权服务是一项既包含法律服务,又包含专业技术服务的特殊服务。
各省市科技厅网站
自治区政府部门网站
西藏各科研院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