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 (记者魏依晨)记者7月14日获悉,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一项最新考古研究成果显示,海昏侯墓出土的针状金属物被确认为最早采用炒钢技术制作的医用毫针,这是西汉时期医疗器具在材料和形制上嬗变的直接证据,对研究中国针灸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这组医针出土于海昏侯墓内棺贴金漆木盒内的玉管中。从玉管断面可见至少5枚针状物,仅1枚可抽出,数枚残断于内,从表面附着物中可辨识出泥化的纺织物。 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领队杨军介绍,这些针状物或为包裹于织物中再塞入玉管内的。这样既卫生又方便拿取。据了解,普通铁针容易生锈,反复刺入人体易感染,金针银针又容易断裂,很难制作得足够纤细。而钢针在临床上可施用的针刺手法更为多样,也更方便留针。经过样本检测分析,海昏侯墓出土的医针为锻造的炒钢制品,截面直径仅为0.3毫米至0.5毫米。 “海昏侯医针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钢制医用毫针,是西汉时期钢铁冶金史和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重要实物证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文献研究室主任顾漫说,这表明,最晚在西汉时期,炒钢技术已应用于中医针灸针的制作,材料学的进步推动了中医针刺工具的演进与针灸医学的发展。
◎本报记者 杨宇航 在海拔4500米的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藏族青年次仁用手机App调节温室光照强度,显示屏上的草莓糖度监测数据稳步攀升;阿里地区饲草技术推广中心实验室里,身着白大褂的技术员通过基因测序仪筛选抗寒牧草新品种;普兰县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课堂上,来自陕西西安的名师通过5G全息投影开展沉浸式教学……这一幕幕科技感十足的场景,正是陕西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带来的智慧援藏新图景。 近日,陕西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完成任务分批返回。3年来,他们将“阿里所需”与“陕西所能”有机结合,在“世界屋脊之脊”——阿里高原书写新时代的科技援藏答卷。 建起智慧大棚 盛夏时节,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却舒适如春。 陕西省援藏干部、高级农艺师达会广手持环境监测终端,向牧民们讲解:“温度21℃、湿度65%,今天该给火龙果人工授粉了。”在他身后,无土栽培的立体支架间,传感器矩阵实时监控着54种作物的生长数据。这个由陕西援藏团队投资3800万元打造的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已形成“智能温室+光伏补光+水肥一体化”的闭环系统。通过物联网平台,技术人员不仅能远程控制7个边境乡镇的蔬菜大棚,还构建起包含海拔、积温、土质等参数的阿里农作物生长数据库。 “以前冬季只有土豆白菜,现在能种出草莓和车厘子。”牧民卓玛在基地务工的两年中,已掌握嫁接育苗和滴灌技术,家庭年收入增加4.2万元。 数据显示,陕西援藏团队累计引进54个新品种,开发高原专用生物菌肥3种,带动182户牧民转型科技种植户,户均年增收2.7万元。 做强牧草“芯片”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 在阿里地区饲草技术推广中心的恒温实验室内,技术员扎西密切观察紫花苜蓿的低温萌发情况。培养箱显示-5℃的环境下,经过基因编辑的“阿里1号”牧草仍保持85%发芽率。“分子育种技术像给牧草装了‘抗寒芯片’。”该中心主任、陕西省援藏干部康智钦介绍。 针对高原牧草越冬难题,陕西援藏团队投入2600万元建成现代化科研基地,引进高通量基因测序仪、播种无人机等设备。阿里地区饲草技术推广中心通过建设牧草种质资源库,已收集青藏高原特有草种127份,培育出3个适应当地气候的优质品种。在革吉县示范牧场,“陕牧3号”苜蓿使牲畜越冬成活率提升至92%,牧户冬季购草支出减少60%。 “饲草亩产从8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1.5吨,草业公司年加工能力达3万吨。”康智钦指着卫星遥感监测图说,科技赋能下,阿里地区优质饲草种植面积3年扩大7.2万亩,带动1376户牧民参与草畜一体化项目,户均年收入增加1.8万元。 共享名师资源 “以前不敢想,在这么高的地方,娃娃们上课能这么‘洋气’!”普兰县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刘龙华,这位两度援藏的陕西教育工作者,指着教室里崭新的智慧黑板和远程教学设备感慨道。高海拔曾是阻碍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的“拦路虎”,如今科技的力量正在逐步消除这一障碍。 “同学们请看,这座虚拟实验室能模拟青藏高原的地质演变。”在该校全息教室里,孩子们戴着VR设备,跟随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教师的指引探索地球奥秘。“当年我们靠书信联谊,现在能共享陕西名校的实时课堂,这就是科技的力量。”刘龙华说。 在科技助力下,陕西援藏团队着力构建覆盖高原的智慧教育网。2022年,陕西援藏团队投入1200万元建成覆盖阿里7县的智慧教育平台,引入虚拟仿真实验、AI学情分析等前沿技术,让优质课程资源“一键直达”最偏远课堂;“陕阿教师学习共同体”“陕西省教学名师工作室阿里工作站”相继挂牌;西安市凤景小学与普兰县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展了“5G+全息”结对帮扶,两地教师累计开展联合教研217次,开发藏汉双语数字课程46门;普兰全县教师都能在“陕西名师工作室”线上平台进修,截至目前,已经有124名当地教师获得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证书,23个县级课题在陕西专家指导下立项。 普兰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边巴顿珠说,科技正在架起人才培育的“云梯”,悄然改变高原教育生态,为当地孩子们的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园园)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方案的复函》(以下简称《方案》)日前公布。《方案》旨在完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实现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促进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 “这是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也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一步和标志性成果。”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用跨电网交易机制的“软建设”打破市场分割,建立国家电网、南方电网间的“软联通”,有利于实现电力市场在全国范围内互联互通、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高效配置、电力系统在全国范围内互济互保,进一步发挥电力市场保供应、提效率、促转型作用。 据悉,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持续推进,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增加了系统的随机性、波动性,依靠大电网在全国范围内促进富余新能源消纳、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国家电网、南方电网间电力市场的分割,成为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关键堵点。 建立跨电网常态化交易机制后,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和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将分别收集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经营区内的跨电网交易需求;通过交易平台间的信息交互实现供需精准匹配,按照交易类型由一方交易机构完成出清;交易结果在两侧平台实时共享、共同披露。 “今年,将在年度、月度、月内、现货等交易周期,实现跨电网经营区交易常态化开市,有力支撑度夏期间电力保供,组织多方向绿电交易,满足长三角、大湾区等重点地区绿电消费需求,并探索达成多年期绿电交易签约。”上述有关负责人展望,未来,随着两网间物理联通不断增强,网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跨电网经营区交易将进一步缩短交易周期,提高交易频次,逐步实现按工作日连续开市,现货交易实现日前、日内连续开展。
各省市科技厅网站
自治区政府部门网站
西藏各科研院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