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 (记者俞慧友)记者7月1日从中建五局获悉,青年创新创业成果推介暨中建五局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榜单发布会日前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此次发布的“揭榜挂帅”榜单,重点布局智能建造、人工智能、建筑新能源、新材料、城市更新、城市运营、绿色低碳等领域。 具体而言,榜单内容包括:多模态数据与生成式大模型的重要基础设施表观病害智能识别方法,星载雷达多源时空信息基础设施监测及预警,高性能建筑结构伸缩缝、沉降缝防水材料及工艺开发,盾构渣土堆填与资源化利用阶段泡沫剂残留特性及其环境影响,建筑居家适老化体系构建及设计优化等。 成功立项项目由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企业联合基金支持,重点项目资助金额为50万元/项,一般项目资助金额为5万元/项或者10万元/项。2023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建五局共同出资设立该基金,面向全省范围内有能力承接项目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主体开放。基金旨在构建“产业链出题、青年创客答题”的创新创业新模式,聚焦建筑施工前沿与产业关键技术难题,聚合全省优势科研力量,打通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转化通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中建五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该基金围绕智能建造关键技术、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生态环保及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等方向,共发布项目申报指南61项,最终立项46项。项目承担单位包括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南华大学、湖南城市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11家单位。 据悉,此次“揭榜挂帅”榜单将青年人才更深度地纳入创新体系,有望为青年人才提供宝贵的实战舞台和创新孵化机会,真正让青年人才“挑大梁”,让创新成果“接地气”。
◎实习记者 王 晶 在智慧农业的精准赋能下,万亩棉田实现“荒漠变绿田”的奇迹;通过创新制造深度转化,棉花拓宽应用,延伸产业链;依托丝路物流高效链接,新疆棉花沿着共建“一带一路”销往全球——近日,记者跟随“沿着高速看新疆”采访团,领略了科技支撑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别样风景。 盐碱地成“慧种地” 谁能想到,位于石河子市蘑菇湖水库坝体下方的蘑菇湖基地,曾是一片不毛之地——由于地表水位高,该区域地表盐碱化严重,白花花的盐碱覆盖下,连最耐旱的杂草都难以存活。可如今,放眼望去,绿油油的棉田望不到边际。细长的田间滴灌带整齐排布,无人机在晴空下盘旋作业,智能监测设备静静伫立,实时传输着气象数据。 是什么让盐碱地变成了“慧种地”?科技人员给我们找到了答案。 在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蘑菇湖现代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农业监测网络实现了对棉田环境的全面监控。其中,“暗管排盐”和“节水灌溉”是基地工作人员最引以为傲的“黑科技”。 暗管排水控盐技术是通过埋设暗管,使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排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缩短了排盐周期,提升了排盐效果。新疆天业集团农业研究所所长王圣毅介绍,正是得益于这项技术,让盐碱地实现了土壤脱盐和防止盐渍化的目标。 “新疆干旱少雨,从漫灌到滴灌,节水效率达到40%以上,可以用更少的水去种更多的土地。我们的棉田面积从200多万亩变成了470万亩,翻了一倍。棉花产量从200多公斤增长到450公斤,也翻了一倍。”王圣毅自豪地说。 凑近棉田,记者发现,一条条细长的小流量滴灌带在地膜覆盖下紧贴着棉种根排列着。新疆天业集团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占东介绍,相比普通滴灌带,天业自主研发的高抗堵Z字型滴灌带铺设长度可达到100米,滴灌单阀的管理面积增加,进一步节约了农资投入成本,“之前10亩地需要10个阀门。得益于黑科技,现在5个阀门就能解决了,一个阀门算下来能节约1000元”。 软棉花变硬钢纸 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的新疆源一科创有限公司一层展示柜前,摆放着许多钢纸样品。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坚硬、韧性强劲的材料竟是由棉花生产而来。是什么让柔软的棉花变得“坚若磐石”,成为工业领域不可或缺的材料? 该公司总经理胡越告诉记者,软棉花变身硬钢纸,靠的是技术创新。近年来,该企业持续加大投入用于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和产能提升,每年将20%的利润专项投入技术研发创新。通过与石河子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成功攻克超薄钢纸制造的多项难题。新研发的0.2毫米超薄绝缘钢纸产品,其厚度仅相当于两张A4纸叠在一起,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年销售额在500万左右,让棉花身价提高了约一倍。 “我们今年部署了MES(面向制造企业车间执行层的生产信息化管理)等系统,借助大数据进行产能预测和客户需求分析,进一步提高了效率与质量稳定性。”胡越说。 目前,该公司生产的钢纸主要用于5G基站建设、航空航天以及新能源汽车制造等领域,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5%,海外市场已拓展至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 通欧亚“链”全球 到了新疆才知道,驼队运输的驼铃声早已消逝在历史的烟尘中,今天一朵朵棉花的“丝路之旅”,正以更高效率穿越更广袤的山海。从天山脚下的棉田到中欧班列的集装箱,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打通了传统农业向国际纺织产业链升级的关键一环。 新疆精河县地处阿拉山口与霍尔果斯两大口岸之间,是“Y”字形交通网络的核心节点。兰新铁路、精阿铁路、精伊霍铁路在此交会,G30高速、精阿高速贯穿全境,使其成为连接国内腹地与中亚、欧洲的黄金物流通道。 近年来,精河县紧紧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以国际公铁联运综合物流园为重要枢纽,积极构建“东联西出、西引东进”的开放平台。该物流园集多式联运、海关监管、跨境电商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了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行,有力促进了当地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 该物流园副主任赵强表示,公铁联运对新疆棉花出口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降低了运输成本。精河国际公铁联运综合物流园依托精河—阿拉山口高速公路和连霍高速公路,形成‘门对门’的公路交通优势,铁路专用线与兰新铁路接轨,接入国铁网络。通过公铁联运,减少了中间环节和转运次数。二是提升了运输效率。公路运输时效快、安全性高、灵活性强,铁路运输适合大宗货物,两者配合让棉花能更快速送达目的地。” 目前,精河的棉花及纺织类产品主要运输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亚五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 棉花生产运输的蜕变,正是新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生动写照。而新疆棉花的故事,仍在这片广袤大地上继续书写着新的传奇。
科技日报上海7月3日电 (沈涵 记者王春)热辐射超材料是一种能够帮助物体自动降温的特殊人造材料,在多个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这种超材料的微结构设计及材料组分设计组合起来有上百万种可能。“我们引入AI模型,仅用3个月就筛选出5万多组数据。而用常规方法需要的时间是个天文数字。”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周涵教授告诉记者。 7月2日,由周涵团队构建的热辐射超材料逆向设计AI模型在国际期刊《自然》发表。该模型能够大批量生成相关候选设计方案。 团队从生物体的三维拓扑构型中获取灵感,提炼出多种三维结构单元和空间排列方式,并通过首创“三平面建模法”实现了对三维结构单元的精准描述,建立了涵盖57110组数据的“材料—超构模型—光谱性能”数据库。基于此,团队构建了热辐射超材料逆向设计AI模型。该模型根据所需光谱特性,能快速、精准、大批量生成相应超材料的多种设计方案。“输入相关数据,1秒钟就能生成2000个设计方案。”团队成员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肖诚禹说。 为验证该模型实际效能,团队用AI模型设计并用人力实验验证了4种针对特定应用的热辐射超材料,可用于柔性薄膜、涂料、贴片等多种领域。在户外实测中,这些超材料均展现出优异的自降温效果。比如,单波段选择性超材料下表面温度分别比宽带超材料和商用白漆涂覆表面低2.5℃和5.3℃,建筑如同披上“自动降温外套”。实验结果展示了该模型在建筑节能、城市热岛效应缓解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各省市科技厅网站
自治区政府部门网站
西藏各科研院所网站